東華三院與慈濟的比較
東華三院在2010年慶祝成立一百四十週年,一連串的活動讓香港人對這個熟悉的慈善機構,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東華三院其實不僅是香港,而是全球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具現代意義的華人成立的慈善機構。除了醫院、教育、社會服務外,有一項相當特別和有意義的東華三院從成立之初就有的服務,那就是作為早年海外華僑死後遺體歸葬中土原鄉的中轉站:東華義莊(此很大原因是香港地理位置所促成)。這項服務雖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停止,但它卻使東華三院的服務國際化,成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全球華人社會的重要慈善團體,甚至是領袖。
但東華三院並沒有「再接再厲」,至今也只是以香港市民為服務對象的機構,頂多旁及中國大陸。相對於台灣的「後起之秀」慈濟,成立僅四十四年,就迅速的國際化,在多達四十餘個國家設有據點,為超過六十個國家的人民提供服務,成為當今全球最大及最國際化的華人自設的NGO公益慈善機構。東華三院和慈濟的方向,為何會有這樣的區別,筆者試分析如下:
(一)理念之別-宗教家vs商人:東華三院是由華人殷商領袖所成立,這與由宗教(佛教)人士證嚴法師成立的慈濟有所不同。商人參與慈善機構,除了樂善好施的精神外,也不無提高本身形象與名望的目的,這也無可厚非。由於他們是香港的商人,為香港人提供公益服務,是「回報」最大的,不需大老遠到其他地方去做慈善。而宗教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悲天憫人情懷,是希望能夠幫助全世界。
(二)領袖的魅力與精神感召:宗教背景的組織,領袖的感召能力非常強,此之所以慈濟能夠茁壯的重要原因。證嚴法師不僅感召台灣人、台商,也感召不少海外華人乃至其他民族,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東華三院由於是「集體負責」制,並沒有特定的「領袖」有此能力。
(三)型態之別:慈濟的特色是感召大量的義工(志工)無私的參與,所以在各地能夠迅速的發展,而東華三院則採取較傳統的方式,基本不是靠義工推動。
(四)主動出擊vs被動服務:東華三院當年設立「東華義莊」作為海外華僑遺體中轉站,完全是因應當時需要的迫切性「被動」服務。反觀慈濟,其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不乏「主動出擊」提供的服務,例如一九九三年發起的骨髓捐贈項目,二零零三年轉型為國際骨髓幹細胞中心,截至二零一零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志願捐髓三十三萬餘人,尋求配對病患二萬四千餘人,骨髓與週邊血移殖二千三百零五例,遍佈二十七國,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骨髓幹細胞中心之一。
(五)台灣內外環境影響-愛鄉土、拓台灣國際影響力;台商推動:台灣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間,經濟快速發展,「暴發戶」激增,社會道德下滑、價值觀混亂,證嚴法師做公益事業「淨化人心」的號召,感召了很多人。在國際化方面,由於台灣長期國際外交被打壓,台灣民間早就有了「自力救濟」的經驗與傳統,即使到了國外,台商等也經常要靠自己打拚,不只是為自己的事業,有時也是為「台灣」或「中華民國」這個名稱。因此,在大批各地台商及其家眷的積極參與下,慈濟自一九八五年在美國成立聯絡處以來,即推動國際化。
(六)台灣佛教是主流:其實,說到「人間佛教」的實踐,香港比台灣更早,香港佛教聯合會早在五十年代就已辦學校(一些寺院更早以前已辦學,其中一個因素是參考基督宗教教會的社會服務項目),七十年代即開設佛教醫院。但其規模仍小於許多其他團體,尤其基督宗教團體,其中重要原因是,在英殖民時代,佛教並非主流宗教;反之,在台灣,佛教和道教一直都是主流,因此,具有強大號召力,以推動各種公益活動。
不管是東華三院還是慈濟,其實都是值得全球華人感到光榮的公益團體,兩者如能有所互動,當可激發更多的創意服務。
蕭偉基
撰於2010年12月
2 則留言:
能否推動慈濟與東華三院的合作?諸如志工到醫院的訪視?
2013年1月
總統接見「香港東華三院壬辰年董事局訪臺代表團」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9093&rmid=514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