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10, 2012

香港的粵語陣地不容失陷

粵語是珍貴文化財產

香港一些人希望推廣普通話,乃至希望普通話取代粵語成為教學用語,以多元文化傳承的角度,我不贊成。需知道,廣府話今天在香港仍是具生命力的一種語言(我不同意用「方言」這稱呼),與其百年來都是這社會的主流語言,有密切的關係,而作為教學媒介語,是當中的根本關鍵(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中唯一不以普通話為教學媒介語的地區)。一旦它不再是主流教學媒介語,其生命力肯定大受打擊。大家應當看到,今天的香港,仍能拍出大量的粵語電影和電視劇,仍能創作出大量的粵語歌曲,這與粵語是主流語言密不可分,是極其珍貴的香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財產。一旦粵語生命力不在,是人類文化的大損失。我同意,香港人應當加強普通話,在學校應開普通話課,但反對全面棄用粵語教學,這陣地不容失陷,否則前途堪虞。正體字更應堅守。

星期一, 4月 09, 2012

中國.香港.台灣

台灣和香港過去幾十年都曾因中國大陸的封鎖而獲的巨大利益,如今中國在經濟上正常化,台港遭冲擊在所難免,畢竟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的興起,人類史上無前例,全世界都在摸索如何適應,香港首當其冲。

星期日, 4月 08, 2012

香港的廈語電影


莊雪芳女士與影迷合照,看得出她八十歲嗎?


香港的廈語電影
香港雖是廣東人社會,但由於其天時地利人和之故,卻意外在不同的領域,扮演橋樑的角色,有一項相信大部分現今乃至當年香港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香港在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竟然是全世界廈門語電影(即閩南語電影)的拍攝與製作重鎮,這期間據稱共拍了至少二百多部廈語片,捧紅了不少明星,連後來唱黃梅調而大紅的凌波,剛出道時即以「小娟」等藝名在香港拍廈語片(初時只是配角),後來才轉型拍黃梅調國語片。
香港電影資料館最近舉行了「香港的廈語電影」主題展,播映多齣當年的廈語片,並出版一本《香港廈語電影訪蹤》。我在四月八日星期日下午,特地去觀賞了《廣告美人》(《少女心》)一片,由新加坡的廈語片天后莊雪芳主演。此片很有趣,莊雪芳飾演中產家庭的刁蠻女,全片在香港拍,整個背景就是當時的香港社會,頗為摩登,只是戲中人都講廈門話而已。廈語電影另一特色是,歌舞不少(令令我想起寶萊塢印度片)。
當天莊雪芳女士特地出席講座,另兩名主講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容世誠教授(已居獅城二十年的香港人)和新加坡的廈語片研究者蘇章愷(兩人都穿巴迪上衣「應景」?!)。三人分享不少鮮為人知的有關廈語片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令人驚艷的是莊雪芳女士,完全看不出來她已八十歲,看起來只像六十幾歲,活力十足,而且她說前些年還與癌症對抗了八年。她說最重要的是心態年輕,現場還唱了兩首廣東歌《網中人》和《上海灘》,遺憾的是她沒有準備唱廈語歌和國語歌,後來徇眾要求清唱了《魂犖舊夢》(她說與白光是好友)。她也利用其號召力組織了逾百人的義工團服務社會,讓更多人因做義工而重拾自信。
令人驚訝的是現場觀眾竟然有遠從英國和台灣過來的,還有一名馬來西亞檳城的退休銀行經理,為了聽莊雪芳的講座而特地來香港,她也是廈語電影迷,提供了一些資料給學者。開場前,幾名「芳迷」還高興的哼了莊雪芳的國語名曲《出人頭地》(改編自印尼民歌),可惜莊姐說沒準備且不記得歌詞所以沒唱。
莊雪芳是新加坡土生土長的閩南人,十幾歲即出道,紅透半邊天,也到過台灣發展,三十幾歲即退休,也自己開過電影公司。她說了一趣事,當年剛赴台發展時,一下飛機發現記者場面浩大,但她一聽台灣人的國語很標準好聽,就發現自己的很爛,所以都不太敢講話,以致當時台灣的媒體都說她很乖,令她哭笑不得。她為了學好國語,留在台灣兩年特地加入京劇團學習。
容教授和蘇章愷則以學術角度分析探討廈語片,發現廈語片在香港拍,但幾乎都不曾在香港上映,也沒在中國大陸上映,只在東南亞(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泰國)和台灣(部分)上映,非常奇特。而拍這些片的資金,則有許多是來自祖籍福建的南洋商人。學者分析,這現象與政治局勢密不可分,大陸由中共建政後,海外電影要進入已不容易,所以只好專攻海外市場。
蘇章愷研究發現,南洋也是廈語電影重地,新加坡等地也自行拍攝過純本地背景的廈語片,包括演員、劇情、場景、服裝等,全是南洋的,乃至有南洋特色,例如《馬來娘惹》、《新加坡小姐》等。
容世誠研究發現,有些香港拍的廈語片,歌曲竟是「唱好」香港的,例如《新桃花江》插曲《香港人》(原曲Mambo Italiano,即國語的《叉燒包》)等。他也發現,有「小福建」之稱的北角,在香港的廈語片中經常出現。蘇章愷則發現,當年的南洋廈語片,歌曲也充滿南洋風味,例如改編印尼民歌Begawan Solo的《南洋風景好》,即非常有趣。
蘇章愷還挖掘出,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一名檳城出生的電影人姚萍先生,在上海參與國語電影工作,後返回南洋從事廈語片工作,曾當演員、導演、幕後代唱等。
但由於各種因素,廈語片最終沒落。一直持續至今仍充滿生命力的中國方言電影,就只剩香港的廣東片了,大家要珍惜了!
身為客家人,我納悶的是,在香港也有不少且還是原居民的客家族群,為什麼完全沒有拍過客家片,以致到現在竟連客家話在香港也快消亡?遺憾!

香港的廈語電影講座(2012-4-8)







圖一:左起:蘇章愷、莊雪芳、容世誠

星期日, 4月 01, 2012

香港吃老本要吃到何時?

香港吃老本要吃到何時?
梁振英的「穩中求變」理念,加上他長期「不沾鍋」、「不埋堆」的性格(另一候選人唐英年,當然就是相反了),使他在特首選舉中無法獲得商界,尤其是大地產商、大銀行家等為主的大老板支持,說穿了,這批大商家,就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怎麼可能會冒自己利益可能受損的風險呢?所以他們支持無所作為的唐英年,因為無所作為,一切照舊,他們的利益就能繼續維持。所以梁振英在小市民的民望甚高,但在大商家圈子則甚低,剛好與唐英年相反。若非最後因唐嚴重失分,阿爺被迫改挺梁,唐已幾乎肯定當選。
但以這十幾年來的世界、中國及香港的發展情況來看,香港不變行嗎?死路一條!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及理念,包括所謂的積極不干預、完全由市場決定等等,不一定適合當下及未來的香港。香港目前各行業壟斷情況嚴重、房價過高、貧富懸殊嚴峻、中產/在職貧窮增加、居住空間及環境惡劣、中年失業嚴重、經濟產業單一化、養老問題沒解決,問題一籮筐,不變行嗎?吃老本能吃到什麼時候?
最扯的是,有些媒體及所謂的分析家說,擔心未來如果梁振英改走大政府路線,積極介入市場,包括仿傚新加坡成立主權基金,投資香港的各行各業等,恐會影響香港自由市場的特色及形象,以致會「嚇怕」外資云云。這是那們子的白痴理論?與香港的現實也不符。坦白說,這十幾年來,有什麼大型的外資來了香港呢?除了一批名店和金融業外,就是那些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而在香港設公司的外資了。但最大的外資是迪士尼樂園,而這恰恰就是政府的介入才引進的外資。香港就算未來成立淡馬鍚式的主權基金,也不會與包括外資在內的企業搶生意,不會去經營名店,反而可以促成不同行業外資投資香港呢!需知道,所有企業投資與否是看有沒有錢賺,君不見中國這處處掣肘與陷阱的國度,外資還是趨之若鶩嗎?
談到影響外資的「政治化」,梁振英被指涉嫌漏報利益的西九比賽,才是一場政治化的無聊遊戲,這明明就只是「手民之誤」的程序疏失,卻上綱上線,那批政客的嘴臉實令人作嘔,更無辜的就是那名馬來西亞建築師楊經文,你們香港內部的政治糾纏與我何干,為了一宗十年前的疑案,還要我大老遠到香港來像犯人般被你們耍?所以他最後選擇不以任何形式作供,我舉雙手雙腳贊成!!(如果是我也會這樣決定)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投資香港了!這才是政治化影響外資觀感,甚至嚇怕外資,各位政客,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