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30, 2006

健康之道

健康之道
http://www.asanga.com.tw/

「許哲誠.陳雋騫: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

「許哲誠.陳雋騫: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

http://www.cfcf.org.hk/big5/programd.html

日期:2006年7月26日(星期三)晚上8時15分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許哲誠.陳雋騫: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

「許哲誠.陳雋騫: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
這個音樂會,是由「福幼基金會』主辦,「福幼基金會』是1993年全港演藝界為華東大水災發動「減災扶貧大行動』的延續,以曾志偉為主席,聯同其他 9 位當年的發起人,看見當時的中國實在很窮,大行動過後,繼續做減災扶貧的工作,但中國這麼大,應該如何做?就由孩子做起,推動棟樑、寄養(孤兒)、復康(殘疾孤兒)計劃,所以稱為「福幼」。宗旨是「以有限的生命,延續無限生機」,我們今日的扶持,是希望將愛的種子,在孩子的心田種下,等他們長大之後,繼續扶助需要扶助的人。

至今,「福幼」已經走過 12 年了,資助了10個省超過 100,000人次的「貧、孤、殘」的孩子。雖然,現在中國富起來,但,中國有超過 70% 土地是山區,在眾多的山區裡,貧仍是貧,孤仍是孤,殘仍是殘,尤其中國適齡的殘疾兒童,龐大達 600萬,等於香港人口,而復康服務才剛剛起步,實在非常需要繼續支援。

「許哲誠.陳雋騫:福幼 06 動心音樂會」由台灣失明鋼琴家許哲誠、香港傑出青年鋼琴家陳雋騫,攜手演出。 許哲誠是「慈濟基金會」資助到奧地利進修鋼琴,並憑家人的不離不棄,自己的努力精進,克服失明困難,成為國際級水準的鋼琴家,經常為「慈濟」慈善活動義務演出。同時,陳雋騫也是憑自己對鋼琴的熱愛、專注,突破「彈鋼琴沒出息」的世俗眼光,成為商場音樂文化的第一人,而且成為 17 部舞台劇的音樂總監。

音樂會不但擁有國際級水準的鋼琴演出,同時擁有兩個深遠的意義:(1)港、台、傷、健的鋼琴家,義務攜手演出,為中國貧、孤、殘的孩子籌款。
(2)除了在大會堂演出慈善籌款場之外,也有一場免費欣賞場。因為,我們發覺,原來香港有很多人,是沒有機會欣賞音樂會的,例如身體和說話失控的痙攣人士。因此,許哲誠、陳雋騫走入弱勢社群,去到葵涌羅怡基特殊學校,為痙攣學生、學生家長免費演出。

一個既有水準,又有意義的音樂會,如你或你的朋友有興趣,歡迎購票欣賞、支持。門票現已在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

城市電腦銷票網:
http://www.cityline.com.hk/eng/events/urbtix.jsp

星期日, 6月 25, 2006

紅塵白浪兩茫茫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只要能夠吃得苦

只要能夠吃得苦
成功之路便接近
無論風雨怎麼樣
堅定意志向前行

《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

《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
http://www.payitforward.com/
http://ic.fes.org.hk/ic_publication/ic_pro/forward.htm
我日前在美兆看這部片(2000年的片),被感動得眼眶也濕了,不少伙伴都熱淚盈眶。這是一部簡單但充滿哲理的片。主題思想就是每個人都要無私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且不求回報給自己,要求受助人做的事,就是把愛傳下去,去幫助三個需幫助的人,再將把愛傳給三個人的訊息一直傳下去。各位,一定要看這部電影,您才能深刻體會。我想,這的確是影響我最深刻的電影。
蕭偉基
2006/6/25

用微笑美化人生

用微笑美化人生
用雙手大做好事
用腳步走出光明
用雙肩擔當苦惱

退一步海闊天空

退一步海闊天空
讓三分何等清閒
忍幾句無憂自在
耐一時快樂逍遙

星期六, 6月 24, 2006

全球必學杜拜學(遠見雜誌報導)

杜拜格局 用台北市的面積 做海空聯運基地

作者:楊瑪利、王一芝 攝影:陳之俊 2006.6 /全球必學杜拜學

很難想像杜拜的海空聯運基地,面積比整個台北市還大。 結合港口、機場、自由貿易區,再加上物流域整合平台, 杜拜又為世界留下一個驚歎號!

詳文請閱:
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2139&Pg=1

星期三, 6月 21, 2006

香港華光功德會(慈善機構)

香港華光功德會(慈善機構)
http://www.lotuslight.org.hk/web/web/index.htm

香港最有深度的真正喜劇大師詹瑞文

香港最有深度的真正喜劇大師詹瑞文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E8%A9%B9%E7%91%9E%E6%96%87&search_type=search_videos&search=Sear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dOO-U0a24&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hRH5RfaEg&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2-76RK9VRk&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akgbUkSJM&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3EWWqkAw&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3EWWqkAw&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a4FkcpTI9M&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snSiB0oxs&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4xiLYW8fM&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3h2s-dcZY&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lAHKA9W2hk&search=%E8%A9%B9%E7%91%9E%E6%96%87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3595352222769181778&q=%E8%A9%B9%E7%91%9E%E6%96%87

談新加坡選舉與政治(2001年)

新加坡目前正值國會大選期,政府在十月十八日宣布解散國會,十月二十五日提名,十一月三日投票,換句話說,選舉期只有短短的十多天,對反對黨極不利。這是世界上許多表面上有一人一票選舉制度但實際上不民主國家的執政者常用的技倆--以執政黨所擁有的官方行政資源、國家機器等優勢,「合法」的實施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打擊在野黨或異見者。而在新加坡這個連媒體也被政府間接控制,毫無新聞自由的國家,執政黨更能為所欲為了。

新加坡的選舉可說是全球罕見的,例如本屆八十四席中,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在提名日已在沒有對手提名的情況下贏得五十五席,第十度執政。連內閣資政李光耀都對反對黨失望,因為「行動黨的新人無法通過反對黨的挑戰來提高自己的作戰經驗」。這可能是世界上僅有的如此大口氣的執政黨人。

別以為李光耀真的如此大方,上屆選舉(九七年),惹耶勒南(新加坡六五年獨立後首位反對黨議員)、鄧亮洪等五位反對黨(工人黨)候選人,在靜山區集選區中,來勢洶洶挑戰行動黨的組合,行動黨如臨大敵,動用一切資源為其候選人助選,許多手段令人非議,才以五成五對四成五的得票率險勝。鄧亮洪還因此被行動黨多位領袖以誹謗罪告上法庭,資產被凍結,逼不得已離開新加坡,塑造了「悲劇英雄」的形象。

這一屆選舉,靜山區不見了,因為它已分別被併入其他三個選區,行動黨「怕輸」的動機表露無疑。為何行動黨上屆這麼緊張靜山區呢?因為它是一個五議席集選區(新加坡在一九八八年首創,一個集選區有三至六個議員不等,選民是選組合,並非選某單一候選人),如果行動黨失掉這一區,意味著它立即丟失了五席,而若這成真,將是新加坡六五年獨立後首次發生的,是行動黨的空前大挫敗,所以他們無論如何要用盡一切法寶保住這個議席。

行動黨是全世界最強的執政黨,是無可置疑的。六五年獨立後,他們在前四屆選舉都囊括所有議席,數目五十八至七十五席不等,直至八一年的一場補選,工人黨籍的惹耶勒南險勝行動黨候選人,才為反對黨取得零的突破。在九一年,吳作棟接過李光耀棒子出任總理後的首次大選中,反對黨贏得四個議席(行動黨七十七個),即被視為「突破性」成果,輿論更指這是行動黨的「大挫折」。

行動黨甚至可以強到要自己製造虛擬的反對黨,像足了一場戲。例如八四年開始在國會設立非選區國會議員制度,若大選中沒有反對黨人當選,政府可以委任多至四個的反對黨人(選舉中得票率最高的四名反對黨候選人)為議員,以滿足人民要推選反對派議員進國會的心理。

總理吳作棟日前也表示,反對黨議員若不超過兩個,考慮在國會設立「影子內閣」,以針對不同政府部門提出替代政策。

另外,九三年舉行的首屆民選總統選舉中,行動黨為避免王鼎昌「鼓掌通過」,也自己製造對手,間接推出銀行家蔡錦耀「應戰」。但九九年總統選舉雖只有納丹一人參選,行動黨卻沒有「重施故技」。

反對黨人在獅城的遭遇是可憐的,尤其遇到李光耀這個法律高手,動輒以法律途徑將反對黨人搞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奇就奇在李光耀數十年來在數以十宗這類官司中從未輸過),例如惹耶勒南,雖然本身也是律師,但他自從參政以來,屢受行動黨人控告誹謗,前些年還因巨額賠償給行動黨人及訴訟費搞到破產,導致本屆不能參選,連上台演講也不被批准。這也是反對黨在新加坡難成氣候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只有一個強大的執政黨,新聞自由欠缺(因為李光耀不認為傳媒可以代表民意,而他才可代表民意,因為他是人民選出來的;他也不贊成傳媒的角色是應監督政府,而認為傳媒應協助政府建設國家),真正的民主欠奉,只能靠政府官員本身的自律,但它卻是全球最廉潔的國家,短短三十幾年由小港口變成國際大都會,人民安居樂業,城市井井有條,這是反對黨「沒有市場」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大部分老百姓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原因。這只能說,李光耀太厲害了,李光耀和新加坡都是奇蹟,李光耀這種資質的人不僅萬中無一,甚至億中無一(難怪他曾提倡優生學,甚至提倡高學歷者一人不應只有一票),但這不代表民主不重要。沒有李光耀後的新加坡,如果還是單靠政府本身的自律,輿論監督嚴重不足,政府依然強力打壓反對黨的生存空間,還能維持多長的榮景呢?

附:新加坡近幾屆大選結果

     人民行動黨  反對黨
1980得票率 77.7% 22.3%
   議 席 75 0

1984得票率 64.8% 35.2%
   議 席 76 3

1988得票率 63.2% 36.8%
   議 席 80 1

1991得票率 60.97% 39.03%
   議 席 77 4

1997得票率 64.98% 35.02%
   議 席 81 2


作者:余偉詩
28/10/2001
(原載信報)

新加坡大選專題:
http://www.zaobao.com/special/singapore/ge2006/ge.html

北台灣現代化醫療與教育的濫觴:馬偕

北台灣現代化醫療與教育的濫觴:馬偕
  六月三十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客人,那就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教友,他們贈款當地教堂,為的是回饋一百三十年前牛津郡居民對台灣的貢獻。事情要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加拿大首位海外宣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說起。同香港及中國大陸一樣,基督教及天主教引進西方先進文明,對台灣的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馬偕於一八七二年抵達當時台灣第一大港,位於台北縣的淡水宣教,並進行露天野地教學,設立北台灣第一所教會,並派藥行醫,由教會派醫生替病人拔牙及開刀。由馬偕設計,一八七九年落成的滬尾(淡水舊名)偕醫館(現馬偕醫院前身,紀念另一位馬偕,即捐款者馬偕船長,而非這位馬偕),是為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馬偕更於一八七八年與一名原住民教友的孫女張聰明結婚,育有兩女一子,其中一女一子在台灣出生。
  一八八零年,馬偕回鄉述職,向鄉親敘述台灣的艱辛情況,當地居民於是籌獲六千二百一十五美元,讓馬偕帶回台建學校,馬偕回淡水後,即購地並親自設計督建一中西合璧之紅磚書院,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又因感懷故鄉人士之盛情襄贊,便以英文命名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為台灣泰西新教育之發祥地,也是台灣神學院之前身。一八八二年學校落成開幕式上,清朝提督孫開華致辭,謂「如此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等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一八八四年,繼牛津學堂之後,馬偕辦了北台灣首座女學堂,是為「淡水女學堂」,後稱為女子中學校。馬偕一八八二年在淡水出生的兒子偕叡廉,一九一一年由加回台,在牛津學堂創辦淡水中學校,後改名為「淡江中學」,崇尚美育、學風自由,日治時代人才輩出,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也出自該校。馬偕也編著一些書籍,包括一八九一年在上海印行之《中西字典》。
  馬偕在淡水的教育事業,也造就了淡水成為大學城,一個僅十多萬人口的小鎮,後來有了學校人數多達兩萬餘人的淡江大學(一九五零年創校,前身是淡江英專,現為台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由長老教會於一九六五年在牛津學堂校址成立的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九四年升格為淡水學院,九九年升格改名為真理大學),另有由基督教聖公會創立的新埔工專(後升格為新埔技術學院。註:二零零五年更名為聖約翰科技大學),在毗鄰淡水的台北市北投區的光武技術學院等高等學府。
  馬偕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在台灣學台語、融入台灣的生活,娶台灣原住民女子為妻,一生在台設立教會六十餘所,跋山涉水,足跡遍佈全台。馬偕晚年患喉癌曾在香港醫治,一九零一年去世後,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淡水的家族墓園中,但並非在外僑墓園,因為他要「化為台灣的泥土」。馬偕後裔也長期貢獻台灣甚至以台灣為根,其子偕叡廉曾在香港維多利亞書院就讀,一九一一年取得美國麻省克拉克大學教育碩士後,與妻子回台,創立淡水中學校,一九六三年去世後葬於父親左側,兩父子長眠台灣。馬偕長女偕馬蓮與馬偕在台最早的學生之一陳清義牧師結婚。其次女偕以利嫁給其愛徒柯維思,長期服務於馬偕醫院,他們的兒子柯設偕是著名的鄉土史學者,長年任教於淡江中學及擔任淡水教會長老。
  除了馬偕,還有不少外國傳教士也將一生甚至世代奉獻給台灣,以台灣為根,義舉仁風,令人景仰,例如已經百年歷史的位於中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由一八九六年赴台宣教的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師梅堅霧牧師、蘭大衛醫生創辨,蘭大衛甚至親自切割其夫人的大腿皮膚,移植給一位病童,是為該院「切膚之愛」事蹟。蘭大衛的兒子、在彰化出生的蘭大弼醫生(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及夫人也於一九五二年到彰基醫院服務,直至八零年退休。
  台灣教會對加拿大的贈款,雖然是屬於象徵性,但這也顯現了台灣社會飲水思源的感恩態度。台灣民眾在漸漸富裕後也不忘對國外及中國大陸作出貢獻,例如證嚴法師成立的佛教慈濟功德會,據說在台灣的會員逾百萬,每每有重大災難,慈濟的人員總是第一個到達現場救災,也在世界各地從事賑災活動。仁風義舉的互動,不僅感人,也讓世界充滿愛。
(註:有關馬偕事蹟可參考網址:http://mackay.com.tw)

蕭偉基
2002/6/30
(原載香港信報)

星期二, 6月 13, 2006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22.htm

http://www.bfnn.org/book/article/0023.htm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23.htm

玩得喜

昨天晚上,在藝術中心參與了詹瑞文的「劇場組合」舉行的「玩得喜」節目。這是一個互動式類似演藝工作坊的活動,相當有意思。我是第二次參加,首次是買票,這次是贈票(我是他辦的PIP的會員)。
詹瑞文在節目中分享了很多演藝的經驗與心得,例如要「樂在戲中」(Pleasure in Play),還有就是每個人的「即時反應」(Spontaneity)是很有趣的。所以不要求參與者一定要做對,他們做錯了的表情及反應反而是最有意思的,所以要「享受挫敗」(Enjoy Your Failure)。另外就是要將生活化帶進表演中。
2006/6/13
劇場組合網址: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

星期日, 6月 11, 2006

戴佩妮《愛瘋了》

2006年台灣金曲獎最佳作曲人
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5-03/16/content_2704534.htm

世界盃預測

http://tvcity.tvb.com/special/worldcup2006/game.html

素食好處──個人體驗

素食好處──個人體驗
過去一年多以來,我都盡量吃素,尤其單獨用餐時,幾乎百分之百吃素,即使與別人共膳不得已需吃肉,我都盡可能少吃。吃素的比率肯定超過五成。我告訴大家我的變化:自從2005年4月份以來,至今超過一年,我沒生過一次病,即使如傷風感冒等小病都沒有。這是以往沒試過的情況(之前我一直身體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在這方面也花了很多錢)。而且感覺體力比以前好了很多,行山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及腿酸。
其實我吃素的原因除了健康外,更大原因是眾生平等觀念。
所以我將更大力推廣素食!希望大家一起來吃素,讓世界更美好!!!
蕭偉基
2006/6/11

2006(第十七屆)台灣金曲獎新人獎得主林宇中

《失戀學》、《靠岸》MV
http://stars.udn.com/udnstars/Download/DLIndex2.do?starID=AS05127&contType=9#
林宇中是馬來西亞的馬大高材生,在台灣磨練六年後才推出首張專輯,創作實力及唱功備受肯定。
他的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LIMYEECHUNG

星期一, 6月 05, 2006

我極力推薦的中文雜誌──經典雜誌

我極力推薦的中文雜誌──經典雜誌
網址: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rhy.htm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這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綜合性雜誌,性質如同國家地理雜誌及當年的人間雜誌之綜合體。不管內容、編排、設計、圖片及印刷,都很高素質。多次榮獲亞洲最佳中文雜誌獎及台灣金鼎獎。
此雜誌由台灣慈濟基金會所辦,但並不是一本宗教雜誌。
在台灣以外,讀者如有興趣,可洽詢各地的慈濟基金會。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有收此雜誌,有興趣者可以前往閱讀。
慈濟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

星期日, 6月 04, 2006

讀經

讀經:
http://www.dujin.idv.tw/
雲水憐心:
http://lookbooks.org/
好書免費索取:
http://lookbooks.org/big5/easy-go-1.html

六四17週年香港維園燭光晚會網上直播

http://www.prhk.org/

推介:《賞識你的孩子》

推介:《賞識你的孩子》
.蕭雅

面對一個天生失聰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郪會一時間難以接受,教導之事不知從何下手,甚至連彼此如何溝通也成一大難題。但中國大陸這位只是普通工人的父親,卻自我摸索出一條教導耳聾女兒成才之路,更因此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界學習的對象。他就是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周弘。

周弘從教導女兒的艱辛歷程中,創造了「賞識教育法」。他那現年二十六歲的女兒,智商正常(並沒有過高),從小即讀普通小學,八歲時背誦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數字,打破世界紀錄,十六歲考入遼寧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目前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特殊教育博士學位。周弘以其親身經歷,加上他開辦的實施「賞識教育法」學校(既收聾生也收聽覺正常學生)的學生的經驗,寫成《賞識你的孩子》一書,為「賞識教育法」的重要參考指南。

周弘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要學會「賞識你的孩子」,不管你的孩子的成績多麼不如你意,做父母或師長的都要從中找出他的優點,再加以鼓勵,並和孩子交朋友,才能加強孩子學習的興趣。

不少父母的教導孩子方法,使對之羞辱,例如罵他「你為何那麼笨」,甚至實施「打的教育」,認為「不打不成器」(打就是愛?),更離譜的例子是,有些父母,非要孩子拿一百分不可,即使考取第一名,但沒拿一百分,也要打罵一番。周弘說,那絕對是錯誤的教導方式。

在賞識教育法中,例如一位孩子的數學題六題只會答一題,父親會說:「這麼難的數學題也答對了,真不容易啊!爸爸當年連碰都不敢碰呢?」這就免除了孩子的恐懼心。這就是賞識教育法了。

一位老師接受了賞識教育法後,即使面對一些真的犯了錯誤的學生,對他們的批評也越來越有藝術,有時聽上去簡直像是表揚,使學生的心裡湧起一股股暖流。他的第一招就是給足面子,從不當面批評,而是把犯了錯的學生單獨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老師簡直不敢相信像你這麼好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一位叫豆豆的同學喜歡在班上打人,老師語重心長的說:「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不過,同學們想想,豆豆是過去打人次數多,還是現在打人次數多呢?」同學們答:「過去。」老師:「那我們在批評他之前,先用掌聲肯定一下他的進步,好嗎?」掌聲響起時,豆豆眼眶裡充滿了淚水。感動融進了豆豆的生命,他以後再也沒打人了。

周弘說,「孩子仿佛是為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值得天下的父母和師長參考。
2006/6/4

本書作者:周弘
出版社:上游/台北

人瑞級詩人──林靜山

人瑞級詩人──林靜山
.蕭雅
  這是我參與慈濟基金會元朗盲人安老院探訪活動認識的一位人瑞級長者。他是現年高齡一百零二的林靜山老人。
  老人生於憂患苦難年代,愛好文學,終身為人師表,於內地、南洋的檳城、澳門與香港,授業數十年,教中文,挑李滿天下,教得最久的是現已不在的育群中學。難得的是,不少已年逾花甲的學生,至今仍不時前往探視,在老人的詩作中常提及。
  更為難得的是,老人雖因年邁而不良於行,但作詩讀詩的雅興絲毫不減。筆者去年底第一次前往探視時,他微弱視力猶存,仍用放大鏡看書。這次筆者再次探視,其視力已幾全消失,無法閱讀,但仍筆耕不輟,對時事仍敏感,剛剛寫了一首懷感印尼大地震的詩作。
  老人的詩作已逾千首,其公子近年更為他出版了兩本詩集,分別是《靜山詩詞三百首》及《靜山詩三百首》(主要收錄近幾年作品),惟乃非賣品,故不見於市面。
  我有幸獲老人送贈一本,讀後甚歡喜。其詩作內容廣泛豐富,有生活小品、故鄉、香江游、神州行、星馬泰越南行、旅加詩、雜感、憶舊篇、世事感懷、師生情誼、親友篇、懷雪集(懷念夫人詠雪)、示兒孫、安老院雜憶、自吟集、詠史等。特摘錄幾首,與讀者共享:
〈梅〉
寒月梅花夜更香,淡風瘦影不知眠;移枝驚鷺未棲定,月落星稀欲曙天。
〈思鄉〉
百年七十在香江,腦裡時時憶故鄉;是否思鄉余獨甚,雙親笑臉在吾前。
〈春來〉
春風催草綠,旭日喜天清;歸鳥巢重建,枝頭並立鳴。
〈楓林〉(其二)
涼風蕭索無芳草,禿柳疏枝乏鳥吟;一片紅霞遊客至,春花不及晚楓林。
〈書生意氣〉
人海茫茫裡,書生意氣高;手無三寸鐵,筆有千鈞毫。
〈閱歷〉
筆墨多由閱歷功,眼寬足遠覽無窮;煙花場裡無陶句,四海遨遊太白風。
〈循序漸進〉(註:此詩為感懷政改一事)
欲速難成終不達,地球旋轉按其常;不前冒進都非利,花到開時始有香。
〈台海風雲〉
黑雲久不開,何日春風來?黎庶求安定,離宗實可哀。
〈五十年不變〉(註:此詩乃描述師生情誼)
聯群結隊歡然至,五十年前係學生;今日有成為父祖,猶存昔日切磋情。
〈同心──憶亡妻〉
長期生活共,事事率交融;不是盲從者,兩心似印同。
〈院中生活──讀者最樂〉
殘年風燭瞬將滅,似我高齡敢再求?飽食三餐別無事,悠然獨與古人游。

2006/6/4

書評《大眾媒體的實在》

書評《大眾媒體的實在》
.蕭偉基
  在傳媒已高度商業化的時代,傳統的職業道德是否已在懸崖邊緣?資本主義的運作,又是否影響了傳媒的運作?德國已故系統理論大師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於1994年面世的《大眾媒體的實在》(Die Realitat der Massenmedien)(胡育祥、陳逸淳譯,左岸/台北出版,2006)一書,或許可為有志研究者帶來理論參考。
  本書第五章〈新聞與深度報導〉,值得深入思考。它指出,針對新聞,我們會發現幾個典型的選擇判準:(1)訊息必須是新的;(2)衝突較受到喜愛; (3)一個特別能有效引起注意的是數量;(4)與「在地」的關連會讓一個訊息有份量;(5)違反規範(及反常的東西)也會特別受到注意;(6)當道德評價能夠加到違反規範上時,亦即當違反規範能夠被用來尊敬或鄙視個人時,違反規範就會被特別挑選出來報導;(7)為了讓違反規範能夠被辨認出來,也為了讓讀者/觀眾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意見,媒體偏好將事情歸因於行動,亦即行動者;(8)對時事性的要求使報導集中在個別情況──偶發狀況、意外事故、故障失靈、新的想法;(9)意見的表達也能被當成新聞而傳散;(10)所有的這些選擇判準都會被強化。
  作者特別提到讀者來信也是預先選擇過而刊出的──部份是由於地位、姓名或所屬組織,但也不能讓選擇太過明顯,如此一來,讀者來信一欄就能被認為是一般民眾的意見表達。
  廣告與傳媒的關係,亦是本書一大重點。本書指出,廣告的成功不僅在於經濟領域,不僅在於販賣的成功。大眾媒體系統在此也有自己的功能,而且這功能應該就是,在日常文化中將冗餘和變異之間的關係穩定下來。冗餘的產生是因為某個物品能賣出去──很暢銷,而變異的產生則是因為人們必須在市場中區別出自己的產品。於是,廣告的一個主要問題就在於持續介紹新的東西,並同時製造品牌忠誠,也就是產生出變異和冗餘。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魯曼撰寫此書時,網絡並不像今天般紅火,以致有部份代替主流媒體之勢,因此本書並不能對此現象有較貼切的論述,相信不少專家正對此作深入研究,假於時日必有相關佳作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6/6/4

左岸:
http://www.sinobooks.com.tw/

六四實錄

六四實錄
天安門母親(Tiananmen Massacre Memorial Museum):
http://www.64memo.com/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CTIC MOVEMENTS OF CHINA):
http://www.alliance.org.hk/

星期六, 6月 03, 2006

Bus Uncle 巴士阿叔陳乙東的自白(壹周刊)

Bus Uncle 巴士阿叔陳乙東的自白(壹周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Po3_jx8IA&feature=Views&page=1&t=t&f=b

巴士阿叔精品
http://www.cafepress.com/shans%20hansbus
台灣節目講及巴士阿叔事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cX5TO1_Gk&feature=Views&page=1&t=t&f=b

黃霑與劉家昌  

黃霑與劉家昌  
.蕭偉基

  剛去世的黃霑被譽為「一代鬼才」,作曲、作詞、廣告、文章、主持、電影編導演樣樣精通,且以滿口粗話、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不文風格,以及哈哈大笑的豪邁率直作風,塑造鮮明的個人形象。在台灣,也有一位與黃霑同時期,在中文流行音樂史上,地位足與黃霑相提並論者,他就是《我家在那裡》、《梅花》、《往事只能回味》、《海鷗》等國語歌曲的作曲或作詞或主唱者──劉家昌。

  劉家昌也被稱為「鬼才」,共創作了三千多首中文歌曲。一九四一年生於韓國(和黃霑同齡),山東人,在韓國時曾灌錄韓語唱片,二十一歲時以僑生身份赴台,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系,兩年後輟學,在夜總會唱西洋歌曲,曾在中視開播時當節目主持人。
  一九六八年,他替瓊瑤電影寫的主題曲《月滿西樓》走紅,作曲及電影配樂邀約不斷,使他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他作曲速度極快,一天可以創作好幾首,因而獲得「鬼才」稱號。
  劉家昌作/唱而優則導,自資進軍影壇,曾創下在幾天內拍好一部片的紀錄,也拍過許多叫好叫座的影片,例如《梅花》、《黃埔軍魂》等。對於認同中華民國的台灣民眾而言,劉家昌還是愛國的象徵,因為他創作了《中華民國頌》、《梅花》等激勵民心的愛國歌曲,傳唱不絕。此外,他還是多位台灣紅歌手的「伯樂」,尤雅、劉文正、翁倩玉等,都因唱他的歌而成為一代紅星。
  但劉家昌的電影卻獲得毀譽兩極的反應,他的影片雖然賣座,不少知識份子卻不看他的影片,認為其影片藝術價值不高。近年劉家昌在台灣還涉及商業官司及政治紛爭。
  劉家昌在中文流行曲的最大成就,在於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擺脫從前舊上海時期國語歌曲的曲風,稱之為大師或中文樂壇教父也不為過。黃霑的成就應比劉家昌更高,因為黃霑是「從無到有」,將廣東歌納入流行音樂的範疇。此外,黃霑至晚年仍好學不倦,考取博士學位,更是令人敬佩。
  不管是劉家昌還是黃霑,也不管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總之那一個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今全球化資訊爆炸的時代,人的選擇多了,社會型態也和當年有異,相信從今以後也難以出現能媲美這些大師的人物。
撰於2004/11

書評:《Logo的文化史》

書評:《Logo的文化史》
作者:錢定平
出版社:中華(香港)
  在現今這個高度商業化的世界,各家企業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除了標榜自己的產品如何優質之外,設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誌,也就是Logo,也是必需的動作。如今,人們活在Logo的海洋中,如何在芸芸Logo之中脫穎而出,更是一們大學問。麥當勞的M字Logo,許多尚未入學的小孩一眼就能認出,並吵著要父母帶他去吃,就可見Logo的威力。了解Logo的文化淵源及演進,不僅可以從另一種視角解讀歷史,想要借Logo提升形象的企業及Logo設計人,也可從中獲得啟發。
  研究文化演進的錢定平,羅列了全球中世紀以降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Logo意識,寫成了這本《logo的文化史》,為讀者編織出作為文化符號的Logo的跨文化發展之網。從書中,讀者可以認識到,其實動物才是運用Logo的大師,例如身上的條紋、頭上的彎角等,而人類真正意義上的Logo,起源在希臘,同家族的家徽有某種關聯,又肯定和部落的圖騰有關。直到後來,Logo被運用至商業上,成為商標,就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涵。從美學和符號學角度探討,代表家族、王室、機構團體、企業等等的不同Logo,也成為一種藝術品,以及人類歷史演進的某種象徵。
  作為中國學者,作者在書中闡述了不少Logo在中國的演進。例如中國的符牌、酒旗、招紙等實物標符,都是Logo早期發展中樸直簡潔而憨態可掬時期的例子。
  在龐貝的一個廣場上,矗立著一尊羅馬山林農牧之神法怒斯的青銅象,它赤身露體,男性生殖器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因為在古羅馬人的意識裡,男根是豐收的象徵。當地的性博物館,有一根象徵男性陽具的石柱,就是一家麵包店的Logo。
  在歐洲,「紋章」和盾牌是Logo的濫觴。盾牌上的圖案,大都和家族的文化血統有關,再往遠處推,就可能起源於古代的圖騰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古時在戰場上用於辨別敵我及振奮軍心的盾徽圖騰,一些已經化身為大學、學會等的標誌,一些更「商業化」為該家族企業的Logo了。這是盾牌形的Logo在早年大行其道的原因,例如BP石油、Porsche汽車等,都採用盾牌形Logo。
  其實,早在四千年前烙在牲口上的火印,就已經是Logo的一種了,後來甚至對人,例如奴隸、犯人者也燙上火印,反映了人類史上一段不光彩的時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印,是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英法戰爭時期英國王室的「闊箭頭」印。烙印的英文叫brand,正是商標之意,所以,西方的不少Logo,是由早年的火印內容演變而來。
  幾乎通行全球的理髮店公共Logo:紅白相間的條紋(後來已演進成多種顏色的條紋),起源於公元前二百九十六年的羅馬帝國時代。當時理髮師是受人尊敬的職業,因為古羅馬人以剃鬍理鬚來與奴隸區別,而理髮師尚兼管醫牙、放血(一種治理手段)和治療跌打損傷,由於放血時要用白布擦拭和包紮,換下來的布沾滿血跡,理髮師的徒弟洗過後晾在柱子上,就成了紅白相間的畫面。
  從早期以實畫(例如馬、鷹、神話圖騰,或烙鐵、刀、印刷工廠、農場等行業實景及工具)、實物(例如盾牌、酒旗等)為主的Logo,到現代或後現代以線條為主的抽象式Logo,見證了人類文化的演變,本書作了深入而有趣的介紹,不過,美中不足之處是,本書那許多從網上下載、解析度低,令人慘不忍睹又沒有彩色的充滿「鋸齒」的Logo,破壞了讀者欣賞的雅興。(蕭偉基)
2004/9/30 

星期五, 6月 02, 2006

我的blog瀏覽者大增

由於我將youtube.com中的「巴士阿叔」及「阿扁錯了嗎」片段,以及壹周刊訪問巴士阿叔陳乙東的網址加進我的blog中(並出現「巴士阿叔」、Hong Kong Bus Uncle、「阿扁錯了嗎」及「壹周刊」等字樣),近日我的blog的瀏覽次數大增近一倍,由過往的每天約四、五十人次,增至八、九十人次。我約略研究過瀏覽者資料,大部份是經google或yahoo!等搜索引擎打入「香港巴士阿叔」、「壹周刊」等字句搜索,而得知我的blog。其中不少還是台灣網民,看來台人也對香港巴士阿叔很有興趣。
2006/6/2